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书法和篆刻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样式,在今天依然富有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广大艺术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笔者近日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庆华,就艺术家的使命、大字书写、书法教育等话题展开对话。 用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吸取精华,融入性情 董少校:中国的书法和篆刻都根植于汉字,历史悠久,临摹古代作品是学习书法篆刻的重要路径。您怎样看待传统,如何处理临摹与创新的关系? 徐庆华:中国的书法太伟大了,世界上有那么多文字在历史上已湮灭,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得到无数人的喜爱。书法传统值得尊重敬仰,同时应当用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去面对传统,不能因为传统伟大,就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真正有自我意识的艺术家,会从传统中吸取精华,为自己的创作服务。 董少校:石涛论画时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扩展到书法领域,您如何理解这个命题? 徐庆华:书画同体,“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没有过时,其根本精神在于艺术要与时俱进。部分书家在创作时满脑子是古人,写出来的书法似乎是跟自己无关的东西。书法艺术之所以有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够表达个人感情。现在有了高楼大厦,有了先进的科技,应当利用好新的条件,通过作品传递时代精神。艺术家应是很敏感的人,去把握所处时代独特的东西。当今时代是多元的,书法家可以出于自己的感知去创作。对于书法欣赏也是这样,努力从作品中体悟艺术家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大字书法是自由意志的释放,表达了时代精神 董少校:近几年,您的大字书法不断取得新突破,从上海交大120周年校庆现场创作到“守望敦煌”,再到浦东滨江大道、白玉兰广场停机坪、外滩的“浦江三部曲”,引起热烈社会反响。这些探索是出于怎样的初衷? 徐庆华:大字书法或说巨幅书法创作具备一定现代性质,20世纪80年代已有王南溟等书家在探索。起初我是旁观者,毕业后开始介入,是逐渐积累、自然而然的过程,个人对书法的把控越来越自信,一步步走向深入。在一个蓬勃向上的人文环境下,想要寻求新的语言、新的方法,创造书法存在的新空间。作品面积从几十平方米、120平方米、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直到百米长卷1000平方米,不断释放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能量。精气神在创作中释放,追求极致,用作品固化下来,展现了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每次写完我就想,怎么样可以继续加深、往前突破,在传达书法传统底蕴的同时,表达现代精神、时代精神。 董少校:这与您的性格和爱好有关系吧? 徐庆华:对,以往学习传统,我就喜欢大的气象。比如楷书我特别喜爱颜真卿,那种雄强、开阔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大”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不是具体到哪一笔像不像王羲之、像不像颜真卿。有了这种大的意识,以后就会体现在日常的创作中,对大气象有一种向往。艺术可以实现人的自由意志,在创作中得到幸福感。对“大”的偏爱激发着我不断在大字书法领域争取突破。 董少校:工具材料、传播手段的发展也为书法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徐庆华:确实如此,不同的创作形式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材料。古人磨墨写字,通常写在纸或绢帛上,创作的尺幅会受到相应限制;还能用砖瓦、金属器物、玉、木头等材料承载书法,书体、文字内容、大小形制等与载体达到某种和谐统一。书法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从书斋走向展厅,进而走向公共空间。现代社会人们希望以书法为中介达成纪念往事、凝聚感情等功能,呼唤书法家走向更大的舞台、更开阔的空间。尺幅巨大且有强度的塑料布载体、无人机拍摄、便捷的自媒体传播等都给大字书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科技推动艺术发展。无论上海交大120周年校庆、敦煌书写还是“浦江三部曲”,都是在露天公共空间,观众的观看与互动成为创作的一部分,整个现场本身就是一件大作品,真正体现出时代感。笔与纸、创作者与观众、天与地都融为一体,营造出宏大的气象。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