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长安网 利用“无人机”技术,成功破解公益诉讼调查难、取证难问题;运用“快检实验”,快速取样检测;通过“智慧检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举报平台,精准获取有效线索……如何让公益诉讼办案更“睿智”?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检察院运用科技化办案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沁源县检察院积极推进公益诉讼“智慧检务”建设,构建了一个集线索收集、调查取证、指挥调度、分析研判等功能为一体的公益诉讼调查指挥系统。随着智慧强检的推进,在破解各类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以科技赋能,为公益诉讼工作插上了“智慧翅膀”。 无人机:“空中奇兵”为办案赋能 打开机箱,取出无人机设备,安装桨叶,把遥控器和无人机调到同频段,安装云台,开机自检……近日,在沁源县某矸石贮存场,伴随着一阵低沉的嗡嗡声,一台无人机腾空而起,它将对贮存场中封土层厚度是否达标、是否修建导流渠、是否按照密度种植植物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短短40分钟后,所有现状跃然屏幕。只见连片的绿色耕地中,一个巨型砂坑格外刺目,砂坑四周岩层裸露、坑壁陡立,肉眼可见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由于传统的拍照摄像无法拍摄取证现场全景,完成远距离近景和细节的任务,这些因素制约了公益诉讼案件调查取证和办理。无人机使用后,他拍摄面广、动态跟踪、细节捕捉,通过俯视全景拍摄,全面、直观的掌握生态环境整改治理情况,成功破解了公益诉讼调查难、取证难问题,极大地提升公益诉讼案件证据的客观、合法性和法律监督效率。”面对这项新型科技带来的便利,沁源县检察院检察长王进军如是说。 看到盘旋在高空的无人机不断传来现场图景,沁源县检察院专职委员郭建慧说道:“无人机凭借其轻巧灵活、高清摄录、画面实时传输且不受复杂地理环境条件限制等优势,极大程度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对于巡查自然生态具有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是公益诉讼的取证利器。无人机航拍后,我们只需要在屏幕上通过配套软件,标注疑惑区域,所有问题就会一目了然。” 事实上,早在2018年,沁源县检察院在办理全县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便借助无人机对涉案公司破坏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2021年,他们还先后选派了4名干警参加了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学习,均取得了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并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将无人机引入公益诉讼工作中,开创了公益诉讼新局面。目前,无人机早已成为了保护公益诉讼的“编外侦查员”,也是调查取证、跟进监督的得力助手。 快检实验室:证据准不准数据“说话” 2021年8月,沁源县检察院建成了全省首家快速检测实验室,主要配备有手持式土壤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可以对污染土壤中的铅、镉、汞、砷等含量元素进行检测,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多参数水质检测仪,可以对水中的COD、总磷、溶解氧、电导率等项目进行检测,切实保护水环境;拉曼光谱仪、配备有苏丹红、孔雀石绿等30种试剂及实验所需的设备,主要针对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中的非法添加、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尤其是老年人食用的保健食品,可对其是否存在非法添加阿普唑仑、硝苯地平等降血压西药成分进行检测。其中大疆经纬M300无人机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设备,他可搭载数字语音系统,播放提前录制的语音,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搭载的水质、空气采集装置,可远程自动采集样品,解决偏远和恶劣环境下的取样问题。 “我们楼下超市的猪肉闻见有怪味,检察机关可以帮我们检测一下吗?”沁源县检察院接到某小区居民这样一条反馈。随及,他们联合相关执法人员前往超市、药店、母婴店等地对禽肉、果蔬、保健品、奶粉等食品进行采样。采样后,干警们利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兽药残留及病害肉快速检测仪,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此次活动后,他们还针对学校食堂的畜肉、果蔬食品等食品的检验证明是否合格、食品贮存条件是否达标、供应商是否合法进行了追本溯源的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督促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目前,检测室已实现对食品、药品、土壤、水质、空气等五大类别、200余种危害物质的专业检测,真正发挥出科技对公益诉讼办案的引领助推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长安网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