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升学帮 2024全球经济风云榜:大事纪与新趋势 利率之变:日本加息与全球降息潮![]() 2024 年,全球利率市场经历了一场戏剧性的逆转。3 月 19 日,日本央行以 7:2 的投票结果通过结束负利率政策,将政策利率从 -0.1% 提升至 0 - 0.1% 区间 ,同时废止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这一举措标志着自 2016 年起长达 8 年的负利率时代终结,也为持续约 11 年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立下转折点,使日本央行成为全球最后一个舍弃负利率的央行。 日本此次政策调整并非毫无预兆。当时,日本经济已现温和复苏态势,2024 年 “春斗” 中大企业慷慨承诺大幅加薪,薪资有望稳步持续上扬,服务业价格温和攀升,消费展现出一定韧性,通胀预期也在持续温和升温,这些因素共同构成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的重要依据。从数据来看,2023 年日本实际 GDP 同比 1.9%(名义 GDP 甚至达到 5.7%),大幅高于 1991 - 2021 年间 0.9% 的平均水平。得益于日元贬值,商品出口、入境旅游大幅增长,2023 年净出口对 GDP 增速的拉动高达 0.9 个百分点,其中全年日本汽车出口数量增长 16%,2023 年四季度外国游客人数已经超过 2019 年同期数量。股市、楼市价格也不断上涨,日经 225 指数从 2011 年的 8000 点左右,上涨到 2024 年突破 40000 点,不断刷新 1990 年 3 月以来的新高。 然而,政策落地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截至 2024 年 5 月,日本 CPI 已连续 33 个月同比上涨,剔除新鲜食品价格后的核心 CPI 增速同样连续 33 个月同比上升,且连续 26 个月突破日本央行 2% 的通胀控制目标。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对外部因素极为敏感,2024 年上半年日元一路贬值,即便日本央行多番施策,也难以扭转颓势。7 月 31 日,日本央行再度出手,将政策利率从 0% - 0.1% 上调至 0.25%,并决定在未来 1 - 2 年内削减日本国债购买规模。此次加息后,日本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物价与工资持续上涨,金融市场趋向稳定,日元汇率有所回升,从 1 美元兑 161 - 162 日元区间回升至更为稳定水平。但自 7 月加息后,日本央行态度发生转变,在 9 月、10 月和 12 月的三次利率会议上,均决定维持政策利率在 0.25% 不变。 就在日本艰难探索货币政策正常化路径时,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却朝着相反的方向迈进。以美国为代表,美东时间 9 月 18 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大幅下调 50 基点至 4.75% - 5.00%,成为美联储自 2020 年 3 月以来的首次减息,标志该国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周期。12 月 18 日,美联储再次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到 4.25% 至 4.50% 之间,并预计 2025 年降息幅度或收窄至 50 个基点。 美联储的降息举动犹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降息潮。在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等国纷纷跟进。巴西央行在美联储降息后不久,就宣布下调基准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应对通胀压力。俄罗斯央行也连续多次降息,试图在经济复苏和稳定汇率之间找到平衡。在欧洲,英国、欧元区等也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英国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但暗示未来可能会采取更多刺激措施;欧元区则继续维持负利率政策,并加大了量化宽松的力度。 日本加息与全球降息潮的背后,反映的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面临的不同问题。日本试图摆脱长期依赖货币宽松政策的经济模式,寻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其他国家则在经济增长乏力、通胀压力可控的情况下,通过降息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这种利率政策的分化,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加剧了全球资本的流动和汇率的波动,也给各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经济警报与虚惊:美国萨姆规则![]() 2024 年,美国经济数据的波动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萨姆规则”(Sahm Rule)的触发更是让市场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这一规则由前美联储经济学家克劳迪娅・萨姆提出,就像是高悬在美国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核心内容简洁而有力:当失业率的三个月移动平均值相较过去 12 个月最低的三个月移动平均值上升幅度达到 0.5 个百分点时,经济衰退的阴影便悄然笼罩 。 自 1960 年以来,“萨姆规则” 的预测准确率高达 100%,它如同一位精准的预言家,在过去的 11 次美国经济衰退中,无一例外地成功预警,这使得它在经济领域拥有了极高的权威性,成为市场参与者和经济学家们密切关注的重要指标。 上半年,美国失业率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呈上行态势稳步攀升,每一次数据的公布都像是在向市场传递着危险的信号,不断推高着市场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担忧情绪。终于,在 7 月,这一担忧达到了顶点,美国失业率意外跳升至 4.3%,一举超过了触发 “萨姆法则” 经济衰退警报的关键值 4.2% 。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了惊涛骇浪。数据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黑色星期一” 降临,美股遭遇了一场惨烈的抛售潮。标普 500 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创下了两年来的最深跌幅,所有板块无一幸免,尽数收跌。恐慌指数 VIX 如同被点燃的火箭,盘中飙升至 65,达到了新冠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市场弥漫着浓厚的恐慌氛围。 “萨姆规则” 提出者、New Century Advisors 首席经济学家克劳迪娅・萨姆也发出了警告,称美联储正在 “玩火”,等待就业增长 “恶化” 是危险的,因为经济衰退的动态会自我强化,一旦人们失业,消费就会停止,进而导致更多人失业 。 然而,市场的走势总是充满了戏剧性。随着 8 月失业率的回落,市场的担忧情绪开始逐渐缓解。后续的经济数据更是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显示美国经济的韧性远超预期。消费者信心指数稳步上升,制造业 PMI 也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这些积极的信号表明美国经济并没有如 “萨姆规则” 所预示的那样陷入衰退。 再加上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周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市场情绪迅速回暖,之前因 “萨姆规则” 触发而引发的衰退担忧,最终被证明只是一场虚惊 。 巨头沉浮:英伟达与日本股市![]() 在科技浪潮的汹涌推动下,英伟达于 2024 年凭借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表现,成功登顶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宝座。这一成就的背后,是英伟达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持续投入。自 1993 年成立以来,英伟达始终专注于图形处理器(GPU)的研发与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推出的 GeForce 系列显卡,凭借出色的图形处理能力,迅速成为游戏玩家和图形设计师的首选,在游戏 GPU 领域的市占率长期超过 80% 。 然而,真正让英伟达实现飞跃式发展的,是其敏锐捕捉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兴起,对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英伟达的 GPU 凭借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成为了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的核心硬件。公司推出的 CUDA 编程模型,更是搭建起了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桥梁,让开发者能够充分利用 GPU 的计算资源,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从 2016 财年到 2024 财年,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73.14%,2024 财年,数据中心业务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 78%,成为了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 。 英伟达在 AI 领域的布局堪称全面而深入。2023 年,英伟达投资了 34 家与 AI 相关的公司,涵盖 AI 基础设施、AI 垂直应用以及生成式 AI 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投资,英伟达不仅拓展了自身的业务版图,还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 AI 生态系统。2024 年,英伟达市值增长了 2 万亿美元,从 2023 年底的 1.2 万亿美元激增至 2024 年底的 3.28 万亿美元,其市值一度超过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 与英伟达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2024 年日本股市的跌宕起伏。日本股市在 2024 年经历了从巅峰到谷底的巨大落差,这背后的主要原因便是日本央行的加息政策。长期以来,日本实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日本股市,推动日经 225 指数一路攀升,从 2011 年的 8000 点左右,上涨到 2024 年一度突破 40000 点,不断刷新 1990 年 3 月以来的新高 。 然而,2024 年 3 月 19 日,日本央行宣布结束负利率政策,随后在 7 月 31 日再次加息,将政策利率从 0% - 0.1% 上调至 0.25%,并决定削减日本国债购买规模。这一政策调整瞬间打破了日本股市的繁荣局面。加息使得日元利率上升,贬值结束开始升值,以巴菲特为代表的国际资本投资面临利润缩水甚至亏损风险,于是纷纷抛售金融资产归还日元贷款。2024 年 8 月 5 日,受疲软的美国就业及经济数据打击,叠加日元飙升和中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经股指和东证股指均重挫 12% 以上,创 1987 年以来最大跌幅,其中日经 225 指数较上一交易日下跌 4451.28 点,报 31458.42 点,两度触发熔断机制 。 此次暴跌不仅让日本股市 2024 年上半年的涨幅瞬间归零,还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韩国股市两大股指也双双触发熔断机制,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盘中跌幅超过 10%,跌破 2400 点关口,截至收盘下跌 8.77%;韩国创业板指(KOSDAQ 指数)暴跌 8% 后触发熔断机制,交易暂停 20 分钟,截至收盘下跌 11.30% 。日本股市的暴跌,不仅让投资者们遭受了巨大损失,也让人们对日本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担忧。 贸易格局重塑:供应链与自贸协定![]() 2024 年,全球贸易格局在供应链重构与自贸协定的双重作用下,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其中,中美墨三角贸易的结构性变化尤为引人注目,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一个缩影。 随着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至墨西哥的集装箱运输量在 2024 年激增 60% 。大量中国企业为了规避关税,选择在墨西哥设厂,以 “墨西哥制造” 的身份进入美国市场。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公司在墨投资的金额达到了 27.2 亿美元,其中 72% 集中在汽车领域。墨西哥吸收的美加投资中,也有 40% 流向了制造业 。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三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使得墨西哥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谈判的完成,同样为区域经济整合注入了强大动力。2024 年 10 月,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谈判,确认将加快完成法律审核、国内程序等工作,推动 2025 年签署升级议定书 。这一成果标志着双方在经贸合作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在现有中国 — 东盟自贸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新兴领域的合作空间,同时加强了标准和规制的互融互通,促进了贸易便利化 。协议推动区域内跨境电商增长 35%,并促使越南、印尼等国的光伏组件产能对接中国技术。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双方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合作,还将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新的力量。 资产新动向:黄金、比特币与中国资产![]() 2024 年,全球资产市场的风云变幻令人目不暇接,黄金、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中国资产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下强势崛起,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黄金价格在 2024 年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屡次刷新历史新高。截至 10 月,黄金价格一度触及每盎司 2800 美元的高位,全年创新高多达 40 次 。这一涨势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全球经济格局来看,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地缘政治风险的升温,使得市场对经济前景充满担忧,投资者纷纷寻求避险资产,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工具,自然成为首选 。 与此同时,各国央行对黄金的持续增持也为金价上涨提供了坚实支撑。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央行购金总量达 1045 吨,连续第三年超过 1000 吨 。中国央行在这一轮购金潮中表现突出,从 2023 年至 2024 年 4 月,连续 18 个月增持黄金储备,截至 2024 年 10 月末,黄金储备报 7280 万盎司(约 2264.33 吨) 。中国消费者对黄金的热情同样高涨,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掀起了购买黄金饰品和金条的热潮,2023 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零售市场,总消费量高达 1000 吨 。 比特币在 2024 年也迎来了高光时刻,价格突破 10 万美元大关,年内累计涨幅近 140% 。比特币价格的飙升,一方面得益于市场情绪的推动。经历了 4 月份以来的中期调整,市场情绪在年底得以释放,乐观情绪带动了市场的上涨 。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多家美股上市公司计划执行比特币企业财务战略,纷纷进入囤币行列,如 MicroStrategy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公司比特币持有者,持有 38 万余枚比特币,占全球供应量的 1.8% 。此外,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增加了市场流动性,较低的利率环境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寻求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加大了对加密货币的需求 。 再看中国资产,在 2024 年下半年,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推出,中国资产迎来了春天。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等政策的实施,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推动 A 股在 6 天内暴涨 27%,外资持股比例创历史新高 。中国资产的崛起,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制度红利的释放,使得资本市场更加规范、透明,吸引了更多长期资金的入场 。在美股高位震荡的背景下,中国资产的估值洼地效应凸显,成为国际投资者分散风险、寻求收益的理想选择 。中国在新能源、AI 等领域的产业链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相关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也为中国资产的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 。 2024 年黄金、比特币与中国资产的表现,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它们的故事,还将在未来的市场中继续书写。 行业动荡:汽车业裁员与房地产困境![]() 2024 年,全球汽车业在消费疲软、需求下滑以及电动化转型的多重压力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裁员、降薪、关厂等消息不断传出,整个行业仿佛置身于一场风暴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仅临近年末的数月内,全球已有近 10 家汽车行业企业经历裁员阵痛,或已作出相应决定,累计裁员总数超 5 万人 。日产汽车在 2024 财年半年报中披露,当期净利润仅 192 亿日元,同比下滑 94%,这一惨淡业绩促使日产于 11 月宣布裁员 9000 人,并计划将全球产能削减五分之一。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坦言,“市场环境极为严峻,我们的核心车型销量未达到预期。” 大众汽车集团也未能幸免,当地时间 12 月 21 日,大众发表声明,从现在起到 2030 年将德国工厂 “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 削减 3.5 万多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 29%,并减少在德国的产能,同时避免关闭工厂。通过此次裁员,公司有望到 2030 年每年节省 15 亿欧元劳动力成本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ACEA) 公布的数据显示,受法国和意大利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以及德国汽车销量增长停滞的影响,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EFTA) 和英国市场的 11 月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 2%,至约 106 万辆。在欧盟市场,纯电动汽车 (BEV) 的销量 11 月下降 9.5%,这主要是由于法国和德国市场的下滑所导致 。 不仅是整车厂,汽车供应链企业同样受到了裁员潮的冲击。全球最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德国博世在 11 月宣布了最新一轮裁员计划,计划在其软件、电子元件和转向系统部门裁减 5500 个职位,其中一半以上的裁员发生在德国,这是这家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今年以来的第三次裁员计划,早在 1 月和 2 月,该公司已裁员 4700 人 。全球排名第二的采埃孚计划到 2028 年在全球裁员 1.1 万至 1.4 万人;全球排名第八的大陆集团将在全球裁员 7150 人,其中欧洲约 3000 人;而排名全球第九的佛瑞亚表示,到 2028 年,该公司将在欧洲裁员 1 万多人,占其员工总数的 13% 。 与汽车业的裁员风暴相呼应的,是全球房地产行业在高利率环境下的艰难挣扎。惠誉预测,由于利率上升,2024 年全球房价增长将放缓 。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在高利率的阴影下持续低迷。进入 2023 年后,受美联储加息影响,美国 30 年期抵押贷款利率持续攀升,至 10 月底达到 7.79% 的顶点 。尽管按揭利率从去年 11 月起开始滑落,但截至 2024 年 1 月 11 日当周,美国 30 年期抵押贷款利率仍为 6.66% 。 高利率加上创纪录的高房价,使得许多潜在购房者望而却步,2024 年美国春季购房季再度萧条。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5 月美国新房销售环比下降 11.3%,按年率计算为 61.9 万套,降至 2023 年 11 月以来最低水平 。5 月,美国二手房销售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 5 月二手房销售环比下降 0.7%,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年率为 411 万套;同比降幅为 2.8% 。 在欧洲,许多经济体的房价相比加息周期早期已有所降温。根据国际基金货币组织(IMF)的研究,2023 年上半年,发达经济体的抵押贷款利率比上一年攀升了 2 个百分点以上,这导致 2023 年上半年瑞典、新西兰、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实际房价跌幅超过 10% 。 日本房地产市场在 2023 年曾因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和日元疲软,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房地产交易活动强劲 。但随着日本央行政策的调整,未来日本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全球汽车业的裁员潮和房地产行业的困境,不仅对相关企业和从业者产生了直接影响,也给全球经济的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它们反映出在经济转型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传统行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 总结与展望![]() 回首 2024 年,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这些大事,每一件都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加息与全球降息潮的碰撞,凸显了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目标的差异,也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了新的挑战。美国 “萨姆规则” 的触发与解除,让市场在衰退担忧与乐观预期之间反复摇摆,也提醒着我们经济数据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始终存在。 英伟达的崛起和日本股市的暴跌,分别代表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和宏观政策调整对资本市场的巨大冲击。中美墨三角贸易的变化以及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谈判的完成,预示着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深刻的重构,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黄金、比特币与中国资产的出色表现,反映了投资者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对资产配置的不断探索和调整。全球汽车业的裁员潮和房地产行业的困境,则敲响了传统行业在经济转型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面前的警钟。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科技创新将继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有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等风险因素仍将对全球经济构成威胁,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经济的大棋局中,我们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2024 年的这些经济大事,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启示。让我们持续关注全球经济动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 文章来源:升学帮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