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全球黑马 揭秘差距缩小的表象下,隐藏的结构性不公与行业潜规则 2025年3月4日,澳洲政府最新发布的性别工资差距数据引发热议。报告显示,全职女性平均比男性少赚18.6%,相当于每挣1澳元,女性仅得78分。尽管这一数字较往年有所缩小(2024年差距为21.2%),但隐藏在数字背后的行业差异、薪酬结构陷阱与性别权力失衡,仍让女性劳动者的生存困境暴露无遗。 一、差距缩小的“表象”下,是结构性不公的顽固 高薪行业“男权垄断”,差距高达60%以上 澳洲头部企业如Goodman Group(差距66.8%)、IFM Investors(61.6%)等,其薪酬结构中与股价挂钩的长期激励计划、高额奖金等福利,几乎完全由男性高管主导。这类企业的性别差距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高薪岗位的“男性俱乐部”现象。 ![]() 建筑业、金融业等传统男性主导领域,差距分别高达31.8%和29.8%,而女性占多数的住宿餐饮业差距仅1.9%,印证了“行业性别构成”对整体数据的扭曲作用。 “隐形剥削”:奖金、退休金与加班费 约1/3的工资差距来自奖金、退休金等非固定薪酬。例如,男性员工通过绩效奖金获得的额外收入,往往远超女性;… 澳洲男女薪资差距创历史新低!但女性仍比男性少赚18.6%,真相令人心碎 ——揭秘差距缩小的表象下,隐藏的结构性不公与行业潜规则 2025年3月4日,澳洲政府最新发布的性别工资差距数据引发热议。报告显示,全职女性平均比男性少赚18.6%,相当于每挣1澳元,女性仅得78分。尽管这一数字较往年有所缩小(2024年差距为21.2%),但隐藏在数字背后的行业差异、薪酬结构陷阱与性别权力失衡,仍让女性劳动者的生存困境暴露无遗。 一、差距缩小的“表象”下,是结构性不公的顽固 高薪行业“男权垄断”,差距高达60%以上 澳洲头部企业如Goodman Group(差距66.8%)、IFM Investors(61.6%)等,其薪酬结构中与股价挂钩的长期激励计划、高额奖金等福利,几乎完全由男性高管主导。这类企业的性别差距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高薪岗位的“男性俱乐部”现象。 建筑业、金融业等传统男性主导领域,差距分别高达31.8%和29.8%,而女性占多数的住宿餐饮业差距仅1.9%,印证了“行业性别构成”对整体数据的扭曲作用。 “隐形剥削”:奖金、退休金与加班费 约1/3的工资差距来自奖金、退休金等非固定薪酬。例如,男性员工通过绩效奖金获得的额外收入,往往远超女性;而女性因育儿责任更难争取加班机会,进一步拉大差距。 联邦银行(CBA)、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等大银行的基础薪酬差距达27%-29.8%,却未将女性在非薪酬福利(如职业晋升通道)中的损失纳入考量。 二、女性“免费打工”仍在继续,50天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2024年数据,澳洲女性需多工作50天才能追平男性上一财年的收入。若以最新18.6%的差距计算,这一数字可能进一步延长。 更残酷的是,退休金黑洞加剧了终身不平等:女性因职场中断(如育儿)导致退休金积累不足,而男性则通过高薪岗位的长期激励计划提前锁定财富。 三、进步与停滞:56%雇主行动,但改革仍任重道远 积极信号:2024年有56%的雇主缩小了性别差距,部分企业通过弹性工作制、兼职岗位设计(如“职位共享”)为女性创造机会。 顽疾未解:私营企业薪酬差距在2024年飙升21.7%,捷星航空、澳洲航空等企业的差距甚至达全国均值两倍。超市巨头Woolworths和Coles虽表现较好(差距5.7%-5.6%),但仅靠零售业“低薪缓冲”无法扭转全局。 四、打破困局:透明化、政策与个体觉醒缺一不可 数据透明:一键查询你的公司是否“欠薪” 通过职场性别平等机构(WGEA)网站,员工可实时查看雇主薪酬数据,包括四分之一员工年薪超百万的公司名单。若发现同岗不同酬,可直接向雇主提出质疑。 政策加码:从“同工同酬”到“整体公平” 需区分“同工同酬”(法律已强制)与“性别工资差距”(受行业、岗位结构影响),推动立法要求企业定期公开薪酬中位数及差距原因。 个体行动:用数据武装自己 联邦政府估算,性别差距每年造成520亿澳元经济损失。每位女性减少的18.6%收入,最终都转化为社会资源错配的代价。 澳洲性别工资差距的“缩小”是进步,但18.6%的鸿沟仍刺痛着每个职场女性。当高薪行业的男性在庆祝“平等胜利”时,女性正在为育儿账单发愁、为退休金缩水焦虑。唯有将薪酬透明化进行到底,打破“男性优先”的薪酬结构,才能让“同工同酬”从口号变为现实。 文章来源:全球黑马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澳洲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