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科技威力 2022年的大年初六,来自上海弄堂里的老赵又开始了退休生活的一天。 早上出门他扫码开了一辆共享单车,这是他每天去市场买菜的“坐骑”; 市场门口设了专人,检查了健康码才能放行; 称斤定量后,老板们娴熟地掏出正蓝反绿的收款码。 下午是老赵独享的moment,他想把上周就下载好的一场双红会投屏到家里电视上,但不知为何连接不上只得作罢。 但转头他就在能在微信好几个群聊中找到退休生活的乐趣。在赛博世界里是交际花的老赵,年轻时曾木讷如一只呆鸡。 夜深了,老赵按照之前女儿给的指令,服完药后乖乖地在健康软件中记录下来;腕上的智能手环开始震动,那是女儿给他设置的入睡最后期限。 而就在几小时前,在陕西的一处窑洞中,忙完一天农务的钱大爷夫妇俩正准备和在广东工作的儿子一家视频通话。 他摸出手机壳里夹着的一张纸打开,那是孙子回家时给画的操作步骤,摸索数分钟后,总算是和儿子“见上面”了。 不算好的网络速率让视频通话变成了互看PPT,但钱大爷整个过程笑意盎然,显然相当满足。 一老赵和钱大爷,还有来自广州的孙伯,深圳的李叔,北京的周建国,哈尔滨的吴国庆,南京的郑国强、成都的王胜利,他们同属于一个群体:中国老年网民。 而如今他们同时面对着一条由移动互联网大潮冲刷出的数字鸿沟,奔涌的潮水在脚下翻腾,后辈们在前方的对岸守候着,等待着这片广袤大地上的最后一批渡河者。 这批身处时代后方的渡河者的人数可不少。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网民已达1.19亿,在逾10亿的中国网民总数中,约十分之一的比例看起来并不高; 图via上观 即便是耶稣,面对犹大这个十二分之一的概率,也足以让他被钉在十字架上。 而且别忘了,相较于整个2.7亿人口的高龄老年人群体,即便是老年网民总数也未能过半。 互联网+人口老龄化,这个在一众“互联网+”的造词热潮中看起来略显伤感的议题,在时代巨浪的冲击下愈发显眼。 第一批被想到的“摆渡人”自然是他们的直系亲属,即守候在对岸的后代们,但客观来说,这并不容易。 尽管轮播的公益广告中,父母耐心教导孩子使用筷子的画面令不少人感到温馨,但倘若希望藉此让后辈们放下浮躁,以同样的细致教导父母使用手机,对于本就重担在身的年轻人而言,有心无力可能是最适合他们的注释。 老一辈们自力更生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此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大半辈子的人生经验,此时依然能够发挥余热。 早已成为棋牌室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重焕新生,长椅取代了折凳,麻将桌更换为讲台与投影幕布。 居委会和公共机构定期推出的用机课堂,为老人们提供了合适的学习平台。但相比一对多的授课模式,课后的去中心化交流方式更符合学员们的生活日常。 好比他们年轻在工厂或田地里,能力出众者会被加以劳动模范等荣誉,受到追捧; 同理,在老年活动中心,倘若某位阿伯或大婶能够拥有玩转手机的实力,在众人眼里,他就是那个90岁在疗养院扔掉拐杖还能蹦迪的存在。 这代人所拥有的高度黏合的社会属性,是这场自发互助进程中的助燃剂。 况且如果将我们所熟稔的分层思维加入年龄的维度,就像十八线小城之于一线都市一般,老年人则通常生活在不易被主流视线聚焦的互联网空间里。 在互联网世界的主旋律中,他们的身影或许难觅其踪; 但深究日常生活细节,他们的足迹实则无处不在。 每天早上来自家庭群里的鸡汤文学和点对点轰炸的养生妙招,几乎每篇都是10W+的阅读量,足以让新媒体从业人员汗颜,他们正是其中的转发点赞打赏三连的急先锋; 互联网角落里的优惠信息,藏得再深也难逃他们的火眼金睛,要论薅羊毛,作为主力军的他们可一点不比专业的差; 你前半辈子看都不看一眼的广场舞和K歌应用,他们用的风生水起,一掷千金的氪金能力甚至称得上是开发人员的衣食父母。 最先行动起来的一批渡河者,已经成功登上对岸,并建立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如他们数十年前是这片土地上的垦荒者一般。 二但数据和事实告诉我们,对比年轻人,老年人整体上确是互联网世界的弱势群体。 挂着“空车”标识的出租车从抬起的手旁疾驰而过,只因它们早已在网约车平台上被人下单; 结账时颤巍巍地掏出用了一辈子的零钱包,听惯了电子到账提示音的收银员直接翻了个白眼; 至于健康码,这个曾经是一段时间内的通行唯一凭证,其引发的社会讨论,更是直接将老年人用机困局赤裸裸地摆在了台面上。 对于本并无更多的出行、娱乐和社交行为需求的老年人而言,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并没有眷顾到他们,反而随着互联网的波涛前涌,其基本生活空间甚至在不断地遭到挤压。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在老年人用机生态中存在着极度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他们对智能手机的熟练度取决于年龄、地域、圈层、不同应用、甚至是同一应用内的不同功能等众多因素。 一位五线小城里的社会青年和一名在北京二环内上班的白领,他们接收的信息内容或许天差地别,但同为生在赛博空间下,长在数字流里的一代人,他们在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逻辑上并无二致; 而即便是同一社区内的一位八旬老伯和一位中年大叔,在他们眼里,智能手机的操作难度可能会是开飞机和一口气爬六层楼梯的区别。 他们口口声声称不会使用移动支付、小程序点单;但由60s组成的语音方阵以及家庭群里不时弹出的小额红包通常多出自他们之手; 他们嫌弃淘宝的应用界面繁琐复杂;但当你在拼多多的购买日用品时,留心观察与你拼单的另一位拼友的头像与ID,莲花、雪山、“平安喜乐”、“好运常在”的元素屡见不鲜。 那个才是真正的他们?事实上这都是他们。 移动互联网高度透明化的特征,得以让我们对老年人使用手机现状一览无遗。 就像把硬币放在镜子面前,可以同时看到它的一体两面。 这里有主动或被动拥抱新潮的老咖们,同样,这里也有主动或被动抗拒改变的铁血保守派。 但无论如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在互联网世界的生存状况并不被重视。 偶发的社会新闻,就像一颗石子扔进湖中,泛起涟漪后再归于平静。 没人能想到变局来得这么快。 如果说2020年以前,对于老年移动互联网生态的看法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中老年人自发的互助行为看起来是小打小闹的话。 那么在2020年之后,疫情这道分水岭不仅把时间维度劈成了“疫情前”和“疫情后”,线上与线下的分界线彻底模糊,数字鸿沟的重要性也被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有人都开始行动起来了。 三时间线拨回2020年年末,一纸《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拉开了这场适老化改造的序幕。 2021年四月份,工信部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 六月,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发布《移动终端适老化技术要求》和《移动终端适老化测试方法》; 三份文件将适老化内容划分为屏幕显示、音频控制、触控交互、语音交互、远程辅助和应急应用六个大项和若干子项,且对广告、浮窗和交互逻辑方面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山有了,路也有了,就差愚公们来移了。 最先响应的是政务部门、公共机构和以及提供基础通信服务的运营商们。 曾一度仰赖于全自助办理一体机的办事大厅和线下营业厅,增设了人工通道和专人指引服务; 医疗机构完善了网络、电话、现场多种预约挂号方式,并提供了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 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得以保留,并加大了对拒收现金等金融歧视性行为的重拳出击力度; 就连被吐槽已久的政府办事网站,也在交互界面和操作逻辑上有了极大的改进和优化。 而要谈到国家队在适老化举措中最成功的案例,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推广应用必须要有名字。 当然,反诈中心APP并非专为老年人服务,但作为网络欺诈频发的重灾区,老年网民群体对这个应用的需求显然更为迫切。 深入下沉到基层社区的强力推广,在最终的数据上显现成效。 以过半数市民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深圳市为例,全市电信网络诈骗警情下降将近70%。 当然,同样值得表扬的还有如12306等的这类公共服务类的应用,真正实现了无广告、易用,而且即便是APP内也仍然提供了电话订票方式,真的暖心。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观察这一年多以来国家推行的相关政策和举措。 不难看出,国家队的下场更多地着重于宏观方向以及保障基础民生上,即帮助老年人收复其曾被智能化浪潮蚕食的空地。 但要在这片空地上盖起高楼,种上花草,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四看得见的手已经出手,那看不见的手呢? 如果要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对打造中老年人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宜居行动进行审视的话,无论于公或于利,顺应这场改造都是百利无一弊的选择。 或许中老年人在学习能力难以追上年轻人的脚步,但论消费能力,在消费主义横行的今天,他们足以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譬如老法师们挂在二手市场上的昂贵镜头,一直都是摄影小年轻们眼中的香饽饽,价格实在,成色不差,比起奸商玩命抬价还卖次品的骚操作,属实良心太多。 更不谈一线城市里榕树下乘凉的老伯大婶们,他们腰间挎着的钥匙串,是混迹大都会的年轻人们的庇护所。 据预计,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9亿万元,2025年达到12万亿元,庞大的市场正在孕育,崭新的赛道亟待选手的入场。 天下熙熙为利而来,试问,在强调广撒网的互联网世界,哪家企业和厂商能够拒绝这个拥有庞大消费潜力的群体呢? 事实上,当互联网时代进入到移动智能纪元之后,一场客观上的改造已经完成。 虽说这场改造对老年人来说远远谈不上完美,但它正是我们能够在此谈论数字鸿沟这一命题的基础所在。 智能手机能够以摧枯拉朽的态势冲击传统PC,其根本之一正是得益于其高度的集成特性。 PC设备中的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音响、摄像头乃至占地空间,如今全部汇聚于股掌之间。 触控屏幕的出现,使得交互方式变成了所见即所点,所点即所得,所得即所见。 直观得如小学看图写作的操作逻辑,足让所有人心甘情愿地摒弃PC上的繁琐步骤。 自由地安装第三方应用的功能,更是标志着手机厂商将决定手机用途的权力移交到用户手上。 从此,尽管每个人都可能用着同样的移动设备,但他们的用法绝不会完全相同,好比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客观上的科技进步,其根本目的是降低准入门槛,惠泽更多群体。 但我们总说,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螺旋上升的,这一点放在智能手机演化史上亦是如此。 在智能手机早期的蛮荒时代,其面向的主要群体,自然是最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Z世代的Buff加成,更是让无论用户还是企业都愿意为此灌注所有的精力。 老年人就在这个时候,被移动互联网主动或被动地“遗忘”了。 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活功能被集合在手机里,传统认知中的“衣食住行教医保”、“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有的需求都能以他们难以理解的方式轻松实现。 但当智能手机的红利期已过,随之落入平缓的发展阶段时,回过头来才发现,我们落下了他们。 五互联网企业与手机厂商们事实上并非没有动作。 在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之后,越来越大的屏幕客观上提升了老年人视觉上的易用性,功能机的简易模式也被沿用下来。 当然,这远远不够。 功能机时代的简易模式,显然是通过做减法以实现。 其特征是以牺牲任何多余功能为代价,保障最低限度的易用性。 这在连9键和26键的争论都不会出现的功能机时代是勉强可行的。 而在更强调互联网开放灵活特性的智能机时代,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 所幸,无论是出于自保还是进取,一场跨越行业上下游端、覆盖软硬件厂商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首先是简单的放大字体功能升级为了名称相当暖心体验也还过得去的“关怀模式”:拉大图标、提高音量,提供功能语音播报,简化基础操作步骤; 这还是开胃小菜,其中随着人工智能语音助手的不断进化,让手机的交互操作不再局限于双手,任何只要能流畅表达的语句,都能够被手机里的另一个“人”记录下来并完成执行。 通过这种方式,老年网民大可不必担忧受限于视障、肢体不便等因素,仅通过语音操作即可实现完整的交互过程,无疑是一大进步。 另外,各类集成于手机本身的适老化功能,也经由各大厂商优秀的工程师之手,传递到千千万万的终端设备中。 最典型的当属远程协助模块,尽管各家叫法不同,但其本质并无差别:通过某种连接方式,以实现一部设备对另一部设备的不同程度的控制。 这显然是为老人和不在身边的子女们准备的最佳工具,更了解移动互联网的年轻一辈,即便相隔千里,他们也能直接实现对长辈用机过程的守护,这可比电话指导来的方便多了。 诸如此类的功能在近几年里已经愈发频繁地出现了手机厂商在发布会的宣传内容上,有时甚至能占到两到三页的PPT。 曙光似乎越来越耀眼了。 图via TADC 六但不够,还是不够。 适老化覆盖面不够广,适老化功能程度不够深,适老化功能数量不够多,适老化推进速度不够快。 我们不可否认企业在其中所做出的努力,但适老化改造作为一个宏大议题和具有巨额工作量的内容,依然有太多细节要抠。 即便是在我们普通人日常用机过程中,几个重点问题依然相当明显,而这些正是影响我们使用体验的关键所在,何况是老年人。 广告,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无限扩张,广告在手机出现的频率和位置也是呈现“百花齐放”的势头。 诚然,广告业务对于手机厂商本身而言是个重要营收手段,要让厂商们直接砍掉还我们一个彻底干净的手机,显然不太现实。 但手机厂商或许可否提供更多样化的拦截和应用手段,来降低广告对老年网民日常用机体验的影响? 毕竟谁也不想遇到打开长辈的手机之后,发现里面躺着三四个抖音,六七个拼多多,十几个各种不知名软件。这种情况对低血压朋友尤其友好。 来点正经的建议: 能否建立一套身份验证机制,针对老年手机用户,直接减少广告出现的总数和频率; 亦或是通过更有效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提升广告内容本身质量,实现对不同群体的精准投放,鱼和熊掌兼而可得; 再不济,把“跳过广告”四个字和那个“X”的关闭按钮拉大几个像素,减少误操作的可能性,又何尝一个足以令人欢呼的进步? 那交互操作呢? ??? 前面不是提到了关怀模式了吗? 是提到了,但够了么? 老人在交互操作上遇到的最大问题,除了看不清字,听不清声音等等,还有啥? 我们都很清楚,要在手机上实现一个功能,我们基本操作步骤是需要一步一步点击选项,最终才能实现,而且功能复杂性与操作频次呈正相关。 当然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这套源自移动互联网世界的逻辑思维已经植入到我们的DNA片段里准备流传千秋万代了,我们自然不会过多地思考背后这套逻辑的问题。 但对于受制于客观原因(各类身体障碍)和主观能力(普遍不如年轻人灵活的思维方式)双重制约的老年网民群体来说,他们对这种问题的敏锐程度直接拉满了。 “我不能直接点开吗?为什么非得这样然后这样才能这样?哎呀太麻烦了!” 相信这是不少年轻朋友们在教长辈使用手机时经常听到的声音。既然他们要简单,我们能否给他们更简单或者是最简单? 手机厂商在目前已有的“关怀模式”、“简易模式”、“老人模式”的基础上,能否给予用户更大的自主权以满足其客制化需求? 所有需要的功能都能被扔到桌面上,所有不需要的功能都能被隐藏这个怎么样?想要使用哪个功能,直接一步到位。 实体按键发挥更多的作用和效果?误操作是老年网民操作频次高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实体按键倘若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显然是降低操作复杂程度的有效措施。 手机厂商和第三方APP供应商的联动需要更深层次的合作。毕竟手机本身只是一方面,老年网民使用手机最大成本可能还是在第三方APP上。 当然,最后这点需要满足的条件可能就比较现实了,能实现就自然是最好,没有的话也属实正常。 理解万岁。 七总结之前,我还想说点别的。 我们对相关政策的内容大谈特谈,对应用交互方式的改进出谋划策,深掘老一辈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根本原因。 仿佛在跨越数字鸿沟这个议题上,除了采取宏观手段和开启上帝视角,我们别无他法。 我们需要国家政策、手机厂商、APP供应商、公益群体、相关部门等等各式各样的力量,我们也需要自己的力量。 诚然,要改善老年人在互联网世界里的生存困境,非你我朝夕之间即可完成,个人的力量实在是相当渺小。 尽管本人不愿渲染温情,但事实确是如此。在大多数人还是孩童之际,父母们以当下看起来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细致与耐心,把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和经验传授给后代。 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使用筷子和手机的难度区别,也无意对个人在对待父母态度和行动做出什么过多的呼吁倡议。 但无论如何,多一分关注,多一分耐心总是没有错的。 如果要问我数字鸿沟是否难以跨越,我认为很可能是的。 但我同样认为,银发族跨越数字鸿沟的难易程度,亦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行动。 国家把桥搭好,企业把船造好,剩下的,需要我们为他们照亮前路,引导他们跨过这条鸿沟。 末工业4.0的洪流滚滚涌来,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将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其中,最终又会完成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古道潜隐,新径复现,皆是如此。 但一场适老化改造或能为这场注定的变革增添一抹暖色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他们发声,也是在为我们自己发声。 正如在伟大的白胡子爱德华·纽盖特说出“我是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没有能载我的船”的名言之后,无所不言的鲁迅先生惋惜地评价道,“他那条船要是可以适老化改造了,说不定也能带上他,还有我。” 文章来源:科技威力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箐英文化传媒及旗下亚太箐英澳洲城市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asianpacificelit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