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门户网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电影中的“开麦拉”现象分类中,“吸引力”是如何表现的? ...

2022-6-7 12:57| 发布者: 摄影数码| 查看: 2721| 评论: 0

文章来源:宁宁学智能机器人


主张电影不应在其固定的逻辑中通过戏剧动作静态地反映事件,而应将无约束的、自由的、独立的吸引力加以组合,以此来刺激观众,形成一种蒙太奇。


而把任意选择的、独立的(超出特定的结构和情节场面也能起作用的)、自由的,然而却具有达到一定的终极主题效果这一正确取向的蒙太奇——这就是吸引力蒙太奇。


受到苏联蒙太奇学派中爱森斯坦“吸引力蒙太奇”的启发,汤姆·甘宁在1986年通过两篇重要论述《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它的观众和先锋派》和《早期电影:对电影史的一次挑战》将“早期电影”翻译为“吸引力电影”,随之“吸引力电影”成为了电影理论届为人所熟知的概念。


可以将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概念和汤姆·甘宁的“吸引力电影”理论进行对比,在此借用国内刘宇清教授的表述来阐释:“‘吸引力’的内涵,包括语法的、奇观的和物理学的三个层面。


其中第二层涵义常用于电影研究领域,可指各种娱乐形式的魅力价值。概言之,吸引力堪称兴趣的中心,具有不断地吸引/诱惑的功效。


吸引力可以是一种奇观、一场演出(马戏、电影等)或者是(根据爱森斯坦的理论)某场演出中的一次高潮。像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理论一样,汤姆·甘宁对‘吸引力电影’的定义更具直接性、侵略性色彩,它是一种主动追逐观众的方式,而不只是简单满足观众喜好的过程”。


基于爱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的杂耍,汤姆·甘宁则指出“吸引力电影”概念的能动性,区别于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贵妇人的失踪》、《灰姑娘》、《月球旅行记》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电影”《十月》、《罢工》、《战舰波将金号》等早期形成的表现奇观和跳跃剪辑。


“吸引力电影”概念具有了延续性,其不再表示一种电影史的分期,也不再固定表示“早期电影”的语言翻译,进而作为一种可延伸的概念持续下去,为电影理论提供了一种长期存在且适用的理念。


除上述“吸引力电影”的时间性问题外,在汤姆·甘宁的论述中还包含了一种“装置理论”理念:“究竟什么是吸引力电影?与克里斯蒂安·麦茨分析过的叙事电影的‘窥视癖’层面相比,这是一种展示癖的电影。


早期电影的一个面向正是以吸引力电影与观众建立的这种特殊关系为标志:演员不断地直视摄影机。


这种举动后来被认为破坏了电影的真实幻觉,在这里却被用得意趣盎然,构建着与观众的联系。从喜剧演员面对摄影机嬉笑,到魔术片中魔术师不断地鞠躬和做手势,这种电影夸示着它的视觉特性,意欲撕破一个自我封闭的虚构世界,尽可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在“装置理论”中,汤姆·甘宁不再将“吸引力电影”看作电影史中的一个阶段或是一种区别于叙事的手法,而将其当作一种装置。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教授弗兰克·凯斯勒看来:“冈宁对吸引力电影装置的定义却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一种技术、一种具体的电影形式及其讲述模式,以及一种特殊的观看情境,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并且应当被历史化。


结合汤姆·甘宁和弗兰克·凯斯勒的论述,“吸引力电影”可以作为一种装置可以放置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其发挥了一种纲领性的作用,就像电影理论家可以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吸引力”电影进行梳理,从这一维度映射历史的发展。


在这一理论中也涉及到将“吸引力电影”作为装置,而作为电影的一种媒介的“开麦拉”是否具有其功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下将通过分析克日什托夫·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经典影片《影迷》探讨电影中的“开麦拉”的“吸引力”。


《影迷》讲述了一位在物料配送厂上班的菲腊为庆祝女儿的诞生,花了两个月工资买了一部8mm的摄影机用来记录女儿的成长。这件事情引起了厂里工会人们的好奇,正值工厂搞活动,于是便请菲腊拍摄整个活动过程。


在生活中,菲腊的开灵车的朋友也饶有兴致地请求菲腊拍摄他开车并与其母亲打招呼的场面,之后朋友的母亲去世,菲腊将这段影像播放并送给这位朋友,他深深被打动:“现实中的人死去了,影像中的人却活着”。


与此同时,公司经理在看过影片后让菲腊将工厂里的残疾工人和鸟的影像剪辑掉,但菲腊的动机是用摄影机记录身边的一切,在其中他获得了工人们的认可和自我满足。


影片为观众呈现了摄影机对于个人产生的一种吸引力,根据汤姆·甘宁的理论,摄影机在这里首先满足了一种奇观,影片涉及了奇观的两个层面:


1.摄影机本体成为兴趣中心,在菲腊购买摄影机后,他的同事、领导甚至是路人都对这一点设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都想赏玩和触摸这一奇特的装置。


2.对于摄影机记录的痴迷,在朋友母亲去世后,影像触动了失去母亲的他;在菲腊完成第一部影片后,影像使得同事们重视这一新鲜事物,继而修建自制影院,购买设备等。


电影中的摄影机提供了产生吸引力的奇观,这是对于菲腊所接触的人而言。其次,摄影机满足了个体的迷恋。


在影片中菲腊产生迷恋的根本动因不是自我或者外界的认可,在拥有摄影机初期,菲腊曾未拍摄其想象中孩子哭闹的画面,将自己女儿的椅子故意倾倒,妻子抱怨如果孩子掉下去他是不是还是会继续拍摄;同样具有代表的场景在妻子和菲腊吵架后要走,突然回头后发现菲腊用双手架设了一部虚拟摄影机放在眼前“记录”。


如果将这种迷恋仅仅放置于作为设备的摄影机上显然是不合适的,菲腊在拥有摄影机后已经产生了一种“摄影机意识”,这种意识才是菲腊的迷恋的根本动因。



文章来源:宁宁学智能机器人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箐英文化传媒及旗下亚太箐英澳洲城市门户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asianpacificelites.com。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下载澳洲门户APP

© 澳洲门户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