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门户网 首页 热点资讯 查看内容

当前短视频创作的伦理审视

2022-7-24 19:06| 发布者: 摄影数码| 查看: 1497| 评论: 0

文章来源:春风剑在手


【摘要】技术赋能下,低门槛的进入使得短视频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摆拍、影像合成、“移花接木”等成为短视频创作的手段,故意造假以博取公众关注的短视频新闻越来越多。短视频既可以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载体,也可以是原创故事的传播载体。要区分真实记录与虚构创作的界限,不能容忍摆拍视频穿上新闻的外衣。同时,还要反思短视频创作中存在的拍摄方式失当、占用公共资源、搞笑内容低俗化等伦理问题。


【关键词】摆拍 短视频 伦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如今的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社会事件”或“感人事迹”在大范围传播引发广泛讨论后,被发现实为摆拍。许多网友指责视频制作者用摆拍的方式编造虚假内容骗取流量,但部分制作者为自己辩解称,短视频摆拍类似于韩剧虚构情节感动观众,是为了传播正能量而进行的情节创作。孰是孰非?这种创作存在什么问题或社会风险?当摆拍的短视频以真实记录的面貌出现会对人们的心态造成什么影响?当非虚构创作和虚构创作的界线模糊、段子穿上了新闻的外衣,又该如何反思短视频创作中的伦理问题?


追逐流量:短视频的“创作”变成“操作”


随着5G时代的来临,短视频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大公司都争先恐后地研发自己的视频推送软件。当视频生产和传播变得极其简单时,如何抓取眼球就成为短视频生产者们最关心的问题。虽然现在短视频很热,但要想脱颖而出很不容易。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制作短视频的技术含量越来越低,制造与发布假新闻的成本也很低,故意造假以博取公众关注的短视频新闻越来越多。


技术赋能下,短视频创作门槛低、产出高,具有个性化传播的特点,并很快在各大垂直领域全面铺开,题材包括新闻信息和生活资讯。目前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短视频平台大多数都是UGC(用户生产内容)生产模式为主,视频内容的生产者大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的主体由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扩充到个人传播主体、平台主体,甚至人工智能主体。正如传播学者丹尼斯和德弗勒所指出,今天数字媒介的伦理问题不仅是专业人士的问题,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普通个人或者传播平台上。一些平台上的拍客缺乏专业约束与职业素养,将短视频的“创作”变成了“操作”。


低门槛的进入使得短视频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平台内容五花八门。相比于文字,视频感染力更强,迷惑性更大。短视频时长大多在15秒到3分钟之间,但是其提供的信息量比相同时间单位的文字和图片要丰富得多,符合当前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受到观众的青睐。“眼见为实”,受众对短视频内容信任度较高,“观看”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社会体验和实践活动。①短视频创作者在生产、制作、传播过程中人为或技术性地对影像进行遮蔽,或者制作虚假影像、传播失实信息、对视频画面随意剪辑制造新闻“热点”。此类视频的题材涵盖社会热点,常仿照纪实性新闻的拍摄方式采用暗访、街拍等展现手法,并对当事人进行马赛克或变声处理,让人误以为是纪实性的调查新闻。打着“新闻”的幌子吸引流量,获取更高的舆情关注度。②这种对事实影像的歪曲和主观建构,让人们不仅感慨:“有图、有视频也未必有真相”。


部分短视频创作还存在拍摄方式失当、占用公共资源等伦理问题。有些“拍客”为了吸引眼球,不顾他人利益与人格尊严,把公共空间当成取景地,把公众成“群众演员”,很容易就涉嫌侵犯公众的肖像权、隐私权,对公众生活和公共秩序造成干扰。此外,短视频创作中的版权问题也比较突出,创作者、传播者、平台的版权保护意识普通薄弱,某些账号为了吸引用户关注有目的地对他人作品进行裁剪和随意转载,盗版、二次剪辑等侵权现象频发。有些专业媒体盲目采信自媒体发布的视频影像,缺乏对影像的核实和验证,“把关人”角色缺位,导致虚假网络视频被广泛地传播。


欺骗观众:“摆拍”和“真实”的界限模糊



文章来源:春风剑在手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箐英传媒及旗下的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asianpacificelites.com。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码下载澳洲门户APP

© 澳洲门户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