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相思骨旅行 一个多月来,从西双版纳向昆明方向迁徙的亚洲象群,不断引起全民关注。 眼看着大象“旅行团”一路“逛吃”北上,不论是云南当地民众还是各地网友们,都对大象表现出难得的耐心和善意。与此同时,“大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离家”“如何回家”“如何保护”,也成为了网友最关心的问题。 不伤害大象、不引起人象冲突,在这场“全民观象”中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人们对动物和自然的态度明显在发生变化。经过疫情,人们更意识到在自然面前,人类中心主义不堪一击,意识到敬畏自然之必要。 而随着近年来博物学越来越热门,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生物科普创作者,他们通过影像和知识分享,弥补人类、尤其是城里人对自然缺失的认知,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云吸动物”当然可以 但别忽略了边界 一只毛茸茸的野生紫貂从大树后头冒出来,冲你眨巴着它的圆眼睛。 在抖音上,这样一段野生动物的大特写短视频,获得了300多万点赞,“像孩子一样单纯”的紫貂瞬间萌翻一众网友。 大眼睛、小鼻子、高额头、圆脸庞,面部结构明显具有婴儿特征的“萌萌哒”小动物,总能够唤起人们的怜爱之心,给人治愈。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Lorenz将这种由婴儿般的外在形象所引发的积极心理特征,概括为“婴儿图式”。 对动物的喜爱是人类的天性,也因此,当短视频流行,多样化的生物主题视频很快便占据了半壁江山,人们不需要亲自喂养和铲屎就能大饱眼福,“云吸动物”成了“打工人”苦涩日常的治愈。 当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短视频走进我们的视线,如何在欣赏它们的同时,不以喜爱之名侵犯这些小动物们的生活,也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事情。 文章来源:相思骨旅行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asianpacificelit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