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来源:观察河东那些事 来源丨中国记协(ID:zgjxacja) 作者丨评奖办 编者按:5月8日至9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初评会召开,来自全国新闻界的11位评委参加了初评会。他们对本届参评作品有何评价?对作品拍摄、编辑还有哪些建议?今天让我们听听新闻摄影作品初评评委怎么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罗自文 参评作品佳作频出 特点突出 本届参评作品每一幅(组)都有闪光点,都凝结了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政治意识、新闻意识,创作智慧和劳动汗水。获推荐参加定评的作品在新闻性、时效性、感染力和社会意义方面都很突出。具体表现有: 紧扣时代脉搏,题材重大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抗击疫情、决战脱贫攻坚是这一年新闻工作的主题主线,是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入围作品反映了这些事件的感人瞬间,以及所涌现的英模人物和时代标兵。 注重图片叙事,视觉表现力强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无论是单幅的“决定性瞬间”,还是组照的“视觉叙事”,都非常注重光线、色彩和构图,注重突出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让图片自己说话,告诉观众更多的东西。 新闻要素齐全,标题突出 新闻摄影必须体现新闻性,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原因等要素要相对齐全,如果图片不能完全体现这些要素,那么文字说明就应该补全。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凝练,而且还能折射出其内在的主题。 新华社摄影部部务会成员 王建华 同场竞技 匠心者胜 摄影比赛的评选,既是摄影作品之间的较量,也是新闻摄影人的竞技场。 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无疑是2020年新闻摄影人报道的两大主线,参评的作品占比比较大;而珠峰高程测量、洪水灾害、航天发射、直播带货等同一题材、同一事件甚至是同一场景的比拼也颇见“真功夫”。总体感受是参评作品整体水平有提升,但是细节的打磨还可以优化,对今后摄影作品创作有很大启发。 要注重作品主题表达 大部分初评作品都展现了作者在镜头使用和拍摄技巧方面的高水平,但是也有很多时候这种语言和技巧的使用显得有些“生硬”,比如夸张过度的广角、失去环境交代的仰拍、机械式的合照、突然出现的无人机航拍画面等等。组照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如果没有情节发展的必要性,就会显得比较突兀。这样易使读者的视角变得不连贯,破坏自然的叙事,进而影响主题的表达。 文章来源:观察河东那些事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asianpacificelit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