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像去年一样,我们邀请了尚未以导演身份拍过长片且并非以学生短片参与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三位导演来回答了这份2002年的新问卷,了解他们的创作经历的同时试图管中窥豹地一探中国短片制作和创作的生态,以及当下可能涉及到的对于短片创作的思考:希望对那些即将开始电影创作的准导演们有所启发。三位导演分别是入围官方主竞赛单元的陈剑莹(《海边升起一座悬崖》)以及入围影评人周单元的涂琳(《口腔溃疡》)和黄树立(《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连续两年的数部短片同时入围戛纳电影节诸单元似乎暂时佐证了中国短片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而算入毕赣的《破碎太阳之心》在内,四部作品或许更具有代表性地展现了短片创作和制作的几种趋势。从制作上,它们其中既有以商业广告“身份”诞生或者制片公司命题作文完成的作品,也有电影机构经过评选而投资制作的短片,还有几乎可以被称为“自制作”的私电影——它再次证明了“英雄不问出身”也许更有可能在短片中发生。而从创作上来看,今年入围的作品“机缘巧合”地展示了三种维度完全不同的创作和其中各自的可能性,而合在一起则让人产生当下短片的创作似乎比长片更丰富且多样,或者说有更丰富且多样的可能:这其中既有以想象力为承载、以“未来”为时间来映照当下的“超”现实之作——《海边升起一座悬崖》;也有注目于今天,探究日新的社会现象和彻底变革后的社交形态下的人的生活和状态——《口腔溃疡》;又或者集中甚至“封闭”于自我,用敏感和真诚以最个人的视角和最私密的情感与最普罗的观众取得共鸣——《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剧照。 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吗?是也不是。略以黄树立的短片为例,笔者在去年为《电影手册》所作的论中国电影的新趋势一文中就写过,将摄影机对准自己或者身边人,具有某种私电影性质的纪录片——散文电影将会越来越多。很容易理解,因为这是拍摄器材的“平民化”、电影文化逐渐兴盛、彰显与表达自我欲望的有效结合。当我们看完《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欣喜之余自然会强烈地想到河濑直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也是与黄树立大约相同年纪时候)用超8所拍摄的那些美妙短片—毫无疑问,这部短片在电影史中纵向的(最近)来源即是出自于此;它,或者说所有这几部影片,当然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产物”——人造就了电影但人诞生于社会生活之中,而且不同国别、区域的社会有着可对照的相似发展阶段。最后,笔者虽然完全不同意短视频等于短片这个说法,但亦不接受某种未经验证且先入为主的对于委托、命题之作甚至“广告”的偏见甚至歧视。就像最近与去年短片入围影评人周的赵浩聊天时候他所观察并乐于见到的那样:本来对于年轻导演来说最难的也许就是获得拍摄的机会,但现在如果来源不同的电影“投资方”看到命题作文甚至“广告”都可以入围电影节,也许对于那些有表达欲又有创造力的年轻导演来说,未尝不是一种争取继续创作的方式。为什么不是所有的短视频或者广告都是电影,这是个对“电影是什么”或“什么是电影”的拷问,答案也许因人而异;但毋庸置疑的是,拍出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拥有不同形式的“才华”。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asianpacificelite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