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当代记者的工具包里面,到底应该放些什么东西呢?时代变迁,记者除了硬件迭代,在软件上又有哪些利器能派上用场呢? 写完这个题目突然想起两件有趣的琐事。一件发生在3年前,我去云南某个偏僻的乡镇采访,遇上了一位基层干部,他上下打量了我许久,看得出来忍着没好意思开口,最后在返程的车上,他私下问我,“林记者,你的摄像机放在哪里了?” 另一件事发生在今年。春节回老家,一位远房长辈听说我是记者以后,打趣地说,“听说记者出门都要背大相机的,你的相机怎么不拿出来,给我们拍拍照片,让我们也上一下报纸啊?” 这两件事未必真反映了什么共同看法,只是回想起来感到有趣,似乎大家对记者的印象几十年如一日,不是举着摄像机,就是背着大单反。这“两大件”一左一右,仿佛已经成为证明记者身份的标配。 话说回来,一转眼都21世纪20年代了,当代记者的工具包里面,到底应该放些什么东西呢?时代变迁,记者除了硬件迭代,在软件上又有哪些利器能派上用场呢? 从文字到视频,越来越重的书包 刚入行的时候,我在国内一家新闻网站做记者。由于没有专门的摄影记者,大部分时候都需要自己拍照片。于是我出差的标配是一台笔记本电脑、本子、笔、各式证件,还有尼康D90相机。 最重的部分可能就是单反相机了。那时候我喜欢用18-105mm的镜头,它能适用大部分常规新闻场景。非要说缺点,就是相机太重,我习惯出差只背书包,以保持较好的灵活机动能力。出差时往往东奔西走,一背好几天,加上厚重的笔记本和换洗衣物,压得我肩膀生疼。 来新京报以后,书包的负重量得到了很大减轻。由于有专门的摄影记者,加上2015年以后,手机像素不断提高,情急的时候,哪怕没有摄影记者帮忙,掏出手机拍点救急的照片,一般来说也能“堪大用”。沉重的单反相机反而被我挂上二手网站卖掉了。 很多时候,孤身深入新闻现场,经常会有自己是“特种部队”的感受。长途跋涉需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除了常备的换洗衣裤等,我还习惯带上压缩饼干、矿泉水、雨伞、创可贴、感冒药等应急道具。 文章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转载声明: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我方观点。亚太菁英传媒及旗下澳洲门户网(ozportal.t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info@ozportal.tv。 |